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杨瑞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做“好老师”、成为“大先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发言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代。
一、实践中的教书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应该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通过自己三十余年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和总结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起到引导作用,在个人品德上起示范作用,在知识技能方面起培育作用,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榜样。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勤奋工作,乐于奉献,锐意进取,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不仅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教书育人,是指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育人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言谈行为举止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隐形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才可以使教学的结果不只是对知识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还有思想品德素养的建立。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人们持续发展的根本和方向。
二、当下教书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急功近利,育人观念不强。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立德树人,但考试作为验收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应试培养上。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挂科率,选择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安排用来进行"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课堂缺乏活力,师生缺乏互动,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单一。片面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学生和教育的长远发展。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差、不能用持续努力改变现状的里面面对残酷的现实。这种只重”教书”忽视”育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工作后的成长缺乏后劲,国家发展得不到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供给。
(二)不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思想的个体,对事情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做事情的效率和效果。教书枉顾学生内心对学习和理想学习状态的认识,没有建立学生心中的学和教师心中的教之间的有机连接。当下许多教师认为教书是在教授知识本身,而不能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问题方式局限于硬性规定和惩罚,不能科学的通过改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归属感,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以硬性规定和惩罚的形式逼迫学生学习往往使师生交往呈现对立,学生容易对课堂学习产生厌恶从而拒绝学习。教师生硬粗暴的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可影响其一生。
(三)教师责任感下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只是教师工资水平和职称评审一部分,更大比重的是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比赛获奖等能用来提高教师职称和收入。必不可免的,教师会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转向项目申报和参加比赛等方面,对于教书育人方面投入时间精力较少,而满足于自己一般的教书育人水平。
三、关于当下教书育人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育人观念,提高教师个人修养。通过讲座、集中学习、观看最美教师等形式让教师重温自身角色定位,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育人观念,树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信念。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个人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理想榜样的认识和对自己的精神风貌的要求和形成。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个人修养,并且不断充实自我,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把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二)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心理。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与教师的心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能完全靠以己度人的方式教学,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状况,处理学生问题时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情感交流越多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尊重每个学生,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了,才会对教师尊重,愿意跟教师交流,通过交流改进认识,学习知识。要想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沟通交流。
四、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想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就要求大学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培养自身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并将这些专业知识,技能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责任感,对学生倾囊相授,利用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逐渐影响学生,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引导。新时代的大先生,不单要知识面渊博,专业技能精深,还要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出积极地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育人质量。不单在学问方面“大”,还要在育人方面“大”。
学无止境,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跟随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而不断扩充和更新,一方面时常关注专业文献数据库,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并将之付诸于教学的过程中。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深沉、持久、难以割舍的感情。”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质,在教育过程中会投入真挚的感情和对教育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
步入学校的学生,不论其资质和学习基础如何,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引导他们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培养他们形成坚强和勇敢的性格,引导他们学会享受幸福,更要引导他们经得起苦难,困难来临时从容应对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教育的挚爱在于循循善诱、多加交流、在于榜样示范和潜移默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比较成熟的分析事情的方式方法告知他们,使学生的身体、情感、思维得到和谐统一的良性发展,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与日提升,与时俱进。
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不只是通过“教”将知识和理念传扬开来,还有学生端的“学”。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对于学习效果来说至关重要。这一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更有动力,更容易形成学习方法和自信。与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尽量回应他们的问题和疑虑。教师应该确保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是清晰和开放的。这可以包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定期与学生进行会谈,以及向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当立志做“大先生”,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切实地担负起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